發改委:抑制通脹難度加大
發布時間:2011-08-12
盡管一再表示當前的通脹情況可控,且已經處于拐點狀態,但美國通過的提高2.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計劃可能帶來的輸入型通脹,讓國家發改委頗感壓力。國家發改委昨日就當前物價形勢答記者問時坦言,除貨幣流動性充裕、前期自然災害等因素以外,可能性極大的美國第三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將成為影響中國控通脹的重要因素。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創37個月以來新高。對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當前穩定物價的有利因素逐漸增多,國內經濟增長仍處于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國內貨幣供應寬松的局面得到明顯改善、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外匯儲備充裕、糧食連續7年增產、工業消費品產能充足、市場價格秩序明顯好轉等都為穩定物價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從后期走勢看,價格運行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尚不明朗、國內能源資源需求增長偏快、秋糧生產防災減災形勢嚴峻、生豬和水產品生產恢復還需要一定時間等等。
“特別是美國通過了提高2.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的計劃,為了償還債務和促進經濟增長,后期實施第三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極大。”上述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坦言,如美國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方面可能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使得國際輸入性壓力加劇,另一方面可能會引發更多熱錢繼續流向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可能導致國內投機性資金增加,增大我國穩定物價總水平的難度。
對此,高盛昨日也發布研究報告稱,美聯儲在承諾超低利率至少再持續兩年后,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初恢復量化寬松的幾率高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