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取代GDP政績考核體系?
發布時間:2011-08-10
與《報告》不同的是,《指數》是由中國統計學會發布,并公布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的,這使各地區綜合發展指數的評價結果更具可信度和權威性。
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官方還是社會組織,都在試圖尋找一種更為科學的評價方法,來糾正各地盲目追求高GDP的歪風。這些新的評價方法將改變中國以往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對提升各地經濟增長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充滿窮人的富?!?/SPAN>
由于人們在認識上常常將地區發展簡單等同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從而造成諸多問題。例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增長與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發展不協調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等。一直以來,GDP數據成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之一。
這就導致這樣的怪現象:地方公布的GDP總和高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數據。以今年上半年各地經濟數據為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半年GDP總和約22.7萬億元。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上半年全國GDP為204459億元,地方GDP總和超過全國2萬多億元。
GDP的概念來自1953年聯合國發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及其附表”,GDP是這一體系的核心指標。在經過1968年和1993年兩次修訂后,SNA系統已經成為當前國際上最主流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但是,從GDP概念誕生的那一天起,對其似乎難以取代的尊崇地位的爭議就從未停止過。20世紀,舉足輕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早就警告世人,應遠離對GDP的迷信。他用“充滿窮人的富?!眮硇稳?SPAN lang=EN-US>GDP與人們實際生活水平的差異。
面對地方對高GDP的盲目追求,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甚至建議:“由于統計科學性的不足和地方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應該取消地方政府GDP的統計?!?
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
《報告》和《指數》的陸續發布,或許將會改變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GDP的現象。《報告》顯示,全國各?。▍^、市)的GDP質量排序中,北京居第1位,同北京的GDP數量排名相比上升了12位;上海居第2位,同上海的GDP數量排名相比上升了6位。總體來說,4個直轄市GDP質量排序處于最好位置,西部省份GDP質量排序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
《指數》也指出,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綜合發展指數與人均GDP相關性看,綜合發展指數弱化了GDP和其增長的影響。若將2009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發展指數排序結果,與按人均GDP的排序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綜合發展指數與按人均GDP排序的差異較大,即人均GDP位于前列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發展狀況不一定好。如內蒙古、河北、寧夏按人均GDP排序分別位于第7、12、16位,而按綜合發展指數排序則分別位于第18、22、26位。如人均GDP排位靠后的省,如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別排在第25、20和24位,而綜合發展指數排在第13、15和16位。
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這兩種不同于GDP增速的排名,將會改變中國以往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讓公眾科學地認識GDP,既不盲目推崇高GDP,又不盲目拋棄GDP,這對于提升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用科學評價方法糾偏
中國多年來一直以GDP作為衡量地方政績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然而中國GDP多年躍升卻不等于中國已跨入經濟強國之列。
早在2006年,經濟學家厲以寧就提出,中國應當采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新的GDP核算方式,將發展中涉及的自然和社會成本都考慮進去。比如,應當扣除安全生產事故、突發事件和司法腐敗帶來的各項損失。
記者了解到,《報告》的中國GDP質量指數采用了經濟質量、社會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管理質量五大子系統。《報告》通過數量維(發展度)、質量維(協調度)和時間維(持續度)三者本質疊加的最大化構成了GDP質量指數,并把各地區GDP的質量排序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量排序進行了分析比對。
在測評方法上,《指數》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進行測量,每一維度都構成一個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其測評方法主要借鑒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測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單個指標指數,指數一般分布在0~100之間,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合成綜合發展指數。此種方法測算的指標不僅可橫向比,還可縱向比,可以考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發展的歷史進程。同時,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遵循導向性、前瞻性、開放性、可操作性和公認性原則,具體包含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6個方面45項指標,涵蓋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科技、民意等領域。
誰能取代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這個經濟學界的老問題或許會因為這些科學評價體系的出現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