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古城是重視傳統還是破壞文物
發布時間:2012-08-29
如此大建古城,與尊重傳統文化無關。這些仿古建筑不僅不能修復民族記憶,反而會給殘存的文物帶來毀滅性的破壞。河南開封千億“再造汴京”令輿論嘩然,而山西大同耗資百億元的“古城再造計劃”又在全面推進。(據《新快報》
目前,國內類似的復建項目有西夏古城、蘇州古城墻、甘肅金昌驪靬古城、敦煌古城、河北灤州古城、河南鄭州仿古城墻……
當年一窩蜂拆城,現在一窩蜂造城,哭笑不得之外,引人深思。
首先,人為地把資源集中起來能不能提高效率?從短期看,確實如此,但從長期看,可能恰恰相反。因為人為干預會造成市場扭曲,擾亂供求關系。市場本是一套完美的信息系統,破壞了它,就會讓決策變得盲目、無序,導致重復建設、反復建設、破壞性建設的泛濫,形成“別人在跑,我們在跳”的效應。
第二,怎樣約束錯誤的決策?一般來說,私有產權和投票是有效的辦法,如果兩者被架空,則公共品的性質就會被改變,成為少數人爭政績的工具,當決策與個體利益高度相關時,自然會導致論證不嚴謹、過程不透明、結論不科學的局面,于是,靠集中力量積累下的財富,因錯誤決策而損失殆盡。
第三,對歷史是否應有所敬畏?現代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能力,但科技面對的是物理世界,不能硬性嫁接到人文、社會領域中,因為物體運動的規律可以預測,而人的運動規律難以預測,無視“自發秩序”,以為自己可以創造歷史,結果就會沉浸在改造的沖動中,行破壞之實。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此大建古城,與尊重傳統文化無關。這些仿古建筑不僅不能修復民族記憶,反而會給殘存的文物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一邊在消滅真的,一邊在修建假的,這其實是在為愚昧和反歷史大做廣告,一旦GDP需要,輿論轉向,這些假古城同樣難逃被拆毀的命運。
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學會平和地去認識文化與歷史,不能因文化建設滯后了,便急功近利地大干快上,想靠幾個假古董來弘揚人文精神,更不能因歷史已消逝,便用創可貼來替代自然生長出來的皮膚。
在過去的百年中,浮躁癥曾給我們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可為什么我們始終走不出它的陰影呢?因為浮躁不完全是主觀意愿決定,它還是制度、環境、管理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