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為何沒有真正意義的“低碳城市”
發布時間:2012-02-15
據報道,中國目前至少有100個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號,沒有一個省份缺席。但有專家隨即指出,中國“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在“低碳”的盛名之下,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其實難副。
為什么遍布中國版圖的“低碳城市”,如今成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空殼概念?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莊貴陽的評價頗為到位:低碳的議題,“哥本哈根會議之前也許還是政治風險,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就變成政治機遇了。”去年年底,被稱為“全球碳博弈”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草草收場,最后敲定的協議僅有3頁。但是出于政治考量,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國,中國依然向其他國家作出承諾:到2020年,全國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想法是不錯,但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再一次犯了以前常犯的“一刀切”的老毛病,把減排指標分攤到各地方政府,作為官員考核的重要內容。并且,中國還成立了由20多個部委組成的專門委員會,督促減少能耗、提高能效和發展新能源措施的執行。如此,“低碳”的概念便成為了一件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嚴峻的政治任務,地方官員們迫于壓力,只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于是,我們得以看到各地“拉閘限電”這種土法煉鋼式的減排之舉,不僅沒能真正的節能減排,反而因為企業被迫私下使用柴油發電機發電,進一步助推了彌漫全國的“柴油荒”現象。但無論如何,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完成了既定目標。不少人為此松了口氣,雖然大家都清楚這樣的減排不具備太大的實際意義,但最起碼,數據上的瑕疵算是部分解決了。而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全國不少地方政府對于“節能減排”甚至連興趣都沒有。
但是數據解釋不了一切問題,也不等于“低碳”的概念。這一點,地方政府內心十分清楚。近期當選2010年歐洲綠色首都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實現25%二氧化碳減排,并不是因為該國政府下達了多么嚴苛的“減排指標”,而是因為這個國家有大批市民自發騎自行車上班。這種軟件和觀念上的實力,從長期來看,比數字更有說服力。
這使得一些地方打出了“低碳城市”的金字招牌,在統計數據之外,為低碳生活提供一個的美好愿景。于是我們看見,渾身覆蓋著太陽能光伏電池板的“電谷大廈”成為河北省保定市的新地標;太陽能路燈立于山東德州的大街小巷;而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場消滅空調外掛機的全城總動員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這樣的“低碳城市”簡直稱得上“拉閘限電”的配套設施,均是出于權宜之下的短期政治、經濟考量,而非長期的發展方針。從外邊拉一筆資金,在地方搞個“低碳園區”的概念,作為對“拉閘限電”軟件上的補充,這既是一項政績,又能為地方經濟融資,比起花數十年時間調整產業結構、培養企業和居民的低碳意識來,實在是一條捷徑。但眾所周知的是,所謂的低碳城市,更應該側重的是總體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一個城市人們的“低碳”生活方式。保定和上海是當年國家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試點推出的中國低碳城市,到今天,恐怕很少有人會認為這兩個城市的市民過著一種“低碳”的生活。這兩座最早的試點城市,正是如今遍及中國的“低碳城市”的縮影。
無論如何,日益政治化的低碳概念早已遠離了環境問題。你能想象一個河流污染、空氣骯臟卻非常“低碳”的城市嗎?連危害人民健康的城市污染都沒能有效治理,卻想著搞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好比走路都沒學會就想練長跑,最后練的也不過是假把式而已。在中國沒有出現真正的“低二氧化硫污染”、“低可吸入顆粒物污染”以及“低水質污染”等等城市之前,我們怎么可能期待一個真正的低碳城市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