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33家國資房企完成“退市” 去向全披露
發布時間:2014-02-13
與民爭利、滋生腐敗、國有資產流失……“國字號”企業涉足一般商品房開發一直飽受群眾詬病。
繼國務院要求78家央企退出一般商品房開發后,去年8月31日,南京發布首個國資房企“退市令”——《南京市國資房地產企業退出一般商品房開發領域工作實施意見》,明令33家市屬國有全資、控股房地產企業及參股房地產企業股權,
“如果以‘不持有’一般商品房開發項目作為‘退市’標準,那么,列入清理范圍的33家國資房企‘退市’工作,已經按期完成了。”昨天,市國資委企業發展改革處相關負責人說,目前,相關掃尾工作正在快速推進,預計在春節前,牽涉股權轉讓的13家國資房企,將基本完成掛牌競價轉讓成交等一系列規范手續。
33家國資房企,“退市”去向全披露
——關閉清算9家。
其中,6家注銷法人資質,3家歇業休眠。
隸屬于新農集團的農墾房地產,已由母體農墾集團吸收合并注銷法人資質;交通集團的同澤置業、地鐵集團的鐵源房地產、新工集團的儀表房地產、紫金集團的銀豐房地產、新農集團的老山房地產等5家企業,稅務、工商等相關注銷工作目前正在辦理。
由于涉及比較復雜的歷史財務清理,城建集團的公交房地產、交通集團的置信房地產、河西集團的中冶和熙公司等3家企業,目前采取了企業“歇業休眠”,注銷房地產開發資質,人員、財務“雙集中”到母體集團的方式管理。
——業務轉型8家。
按照《實施意見》明確的路徑,交通集團的交通置業,新工集團的化建置業,安居集團的國資新城公司、國資投資置業,南京港集團的金灣房地產,商旅集團的廣電房地產,河西集團的奧體建設、青奧城公司等8家企業,實現業務轉型,今后專攻土地一級開發整理、持有型物業開發管理和文化科技園區開發建設,不再染指一般商品房開發項目。
——股權劃轉3家。
經過多輪會商,城建集團全資持有的建發集團100%股權、交通集團持股40%的恒盛江旭公司股權,以及南京長發公司的14.65%股權,凈資產總額為4.3億元,劃轉安居集團集中管理,目前相關各方已經簽訂劃轉協議,并明確劃轉企業的人、財、物管理責任,債權、擔保、收益分配等事項,實現了平穩交接。
——股權轉讓13家。
城建集團的城開集團,交通集團的金基通產,地鐵集團的捷運房地產,新工集團的華紡房地產、金經緯房地產,紫金集團和商旅集團共同持股的朗詩集團,安居集團的鹽城國民房地產、鹽城國強房地產、鹽城國龍房地產、南京國盛房地產等10家國資房企已經完成股權掛牌轉讓。
河西集團的中冶正興公司,因承擔經濟適用房建設項目尚未完成,河西集團與意向受讓方已經簽訂股權收購框架協議。
此外,安居集團的江蘇國基目前正在掛牌中,截止時間為2014年元月底。交通集團的通亞置業第一次公開掛牌由于沒有征集到意向受讓方,將于近期再度掛牌。
13家國資房企股權轉讓,資產增值4倍
33家市屬國資房企順利“退市”,可以說規范“主要風險點”操作流程,堅持陽光操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市國資委有關部門負責人昨天介紹說,尤其是采取股權轉讓方式“退市”的13家國資房企,從方案制定、資產清查、審計評估、掛牌轉讓到檢查驗收,5個環節事先都做了周密部署。
以安居集團參股的江蘇國基公司轉讓為例,由于安居集團40%的股權“不好賣”,通過與其他兩家股東協商一致,形成了讓渡公司控股權的轉讓掛牌條件,不僅增強了市場吸引力,也進一步提升了國有股權轉讓價值。
同樣,交通集團對其參股的金基通產,采取公司分立、帶方案掛牌的方式,順利轉讓分立后從事一般性商品房開發業務的新公司。
預測顯示,采取股權轉讓方式“退市”的13家國資房企,合計投資10.5億元,不算歷年分紅,預計轉讓收入達到41.5億元,大約是初始投資的4倍,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市住建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市屬國資房企的“退市”,今年6月30日前,72家區屬國資房企和5個功能板塊企業,同樣必須退出一般商品房開發領域。目前,動作較快的區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
作為我市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資房企“退市”,是國有資產資源配置的一項戰略步驟。市政府國資委主任黃玉銀說,國企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必須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33家國資房企“退市”,對下一步工作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應。國有資本退出市場競爭充分的領域,更大程度地向社會資本開放,強化國有資本戰略引導、基礎支撐、公共服務功能。
奧體建設“退市”最受關注
“涉足一般商品房開發的南京國資房企,結構相當復雜。”
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截至“退市令”前,南京市屬、區屬國有全資、控股、參股房地產企業共有110 家,占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總數510家的21.6%。其中,市屬企業33家,區屬企業72家,功能板塊企業5家。
按國有程度分,有全資、控股、參股3種;按介入程度分,深淺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以一般商品房開發為主業,像城開集團、國信地產、建發集團;有的涉足一般商品房開發似屬“玩票”性質,像奧體新城建設、交通置業、鐵源地產等等。
其中,尤以南京奧體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退市”與否最為受人關注。
原因之一,是在2012年5月南京明確國資企業必須逐步從競爭性房地產開發領域退出的大背景下,去年4月2日,奧體建設仍以33.6億元的總價,經過37輪舉牌競價,拿下了河西南部G09地塊,折算下來樓面地價達到了11124元/平方米,創下了河西南部地塊樓面地價之最。這一行為,被外界解讀為“國資房企開發一般房地產意愿依舊強烈”。
原因之二,是去年7月,位于河西夢都大街旁的一家樓盤——奧體新城紫薇園,在沒有對外宣傳,也沒有公開開盤的情況下,446套商品房悄悄銷售一空。知情人士稱,紫薇園的開發商就是南京奧體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般人根本買不到”。
外界的猜測,得到了有關方面的證實。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奧體建設資產標的評估規模較大,因此“退市”方案一直到去年11月才敲定,采用了分拆出讓方式——即奧體建設在手的河西G09地塊產權歸并到南京奧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奧體新城小區的產權歸并到南京奧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爾后公開掛牌拍賣全部股權。
對于“奧信”和“奧和”的股權拍賣,相關部門信心滿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由于地塊和項目均算“熱門”,已有多家風頭正健的開發企業表露接手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