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使命 三年拿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
發布時間:2013-11-15
當各界紛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5000余字的公告中解讀未來十年中國改革發展的方向時,作為改革前沿的上海自貿區已經行進在路上。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
上海自貿區對企業的吸引力非同凡響。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
三年“打磨”自貿區
“因為所從事的自貿區建設是上海完全不熟悉的事業,沒有參照物,也沒有先例,更不能照搬別人,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但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韓正在上述媒體專訪時表示,“一個月運行以來,我們感到很滿意,現在出臺的各項措施主要反映在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擴大貿易方面。一是拿出了第一張負面清單;二是取消審批實行備案制,包括外資進入和中資走出去;三是服務業六個領域的開放已經公布并開始落實,監管模式也已落地,比如海關的監管模式,先入區后報關;再比如先照后證。籌備階段所設定的目標都達到了,特別是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都平穩扎實地落地了。”對于上海自貿試驗區第一個月的運行情況,韓正這樣評價。
作為上海自貿區運行過程中的最大亮點,“負面清單”模式尤為外界所關注,而第一份負面清單卻被指限制進入的項目過多。對此,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通過媒體解釋稱,上海自貿區現在采用的負面清單模式,是經過比較的,是與投資貿易聯系比較緊密的、以國民經濟門類劃分的模式。
“我國國民經濟按門類有20個,下面分3級科目,有大類、中類和小類。我們推進投資貿易改革涉及到18大門類,89個大類,419個中類,1069個小類。從結構看,如果上海規范到小類的話,越精細,列得越多,其實釋放的空間越大。”艾寶俊稱。
艾寶俊表示,負面清單不是越短越少越開放,上海現在管到小類科目,實際在總量里只管住了17%,83%是開放的,對投資者和市場主體,清單很清晰,哪些是不能進的,其他就是可以想象的。現在上海自貿區推出的負面清單是2013版的,已經開始2014版的清單研究,上海還會不斷完善,以后還有2015版、2016版。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自貿區并沒有因為此前期待的稅收優惠政策的“落空”而讓自貿區掛牌伊始出現冷場,根據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自貿試驗區“工商一口受理”辦結外資新設企業21家,外資注冊資本5.25億美元(平均每家注冊資本2500萬美元,是去年平均每家356萬美元的7倍);辦結內資新設企業213家,內資注冊資本27.5億元(平均每家注冊資本近1300萬元,是去年平均每戶374萬元的3.5倍)。而
前路多艱也要走
上海市政府高官對外界的表態是一種承諾和態度,而剛剛“滿月”的上海自貿區,前路有多艱,外界也多有想象,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自貿區目前畢竟已經邁了一步,比如負面清單的實施等,但這一步邁得沒有這么大,現在需要加快步伐。自貿區重點需要攻克的難題主要是怎樣進行金融自由化,而未來比較重大的改革,也會發生在這個最難也最需要看到的點上。”在分析上海自貿區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時,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告訴記者。
一如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情形,保險業率先對外開放,而在上海自貿區,也是保險業對外資開放健康險業務成為第一批出爐的金融改革條例,而其它有關銀行、證券、基金、期貨等其它金融領域的細則,恐怕還需要等待不短的時日。
在陳波看來,人民幣的離岸業務,是否允許雙向流動,這就牽扯到資本項下的開放,什么時候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這都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還有資本項目的放開,自貿區需要提供一個很好的融資平臺,至少是融資咨詢;證券領域國家既怕熱錢涌進來,又怕國內資產抽逃。
“很多人擔心過快地放開人民幣匯率和資本項目,會造成國內金融市場波動,但是我們要看到自貿區內的開放試驗決不是造成金融波動的原罪,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尚未形成,因此資本項下的開放又要跟匯率自由化一并考慮。目前可能的方法有設立分賬賬戶,對境外資金讓其自由流動,境內資金建立一個籬笆監管。”在談到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時候,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嚴弘告訴本報記者。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更為詳細地指出,上海自貿區雖然承擔了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重任,但諸多問題也反映到了自貿區面臨的實施困境。
沈建光表示,全國范圍內實施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也就兩三年時間,上海自貿區改革過慢就失去了先行先試的意義;上海2013版負面清單相當冗長,宛如一份“正面清單”,早前被期望的服務業開放,不僅沒有突破,甚至現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沒有被列入禁止的,在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中所列,未來兩年如何抓緊時間推出更新的清單版本,是考驗上海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