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師王澍首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
發布時間:2012-02-29
在揭曉評委的決定時,普利茲克先生表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筑師,這標志著中國在建筑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此外,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非常重要。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如同世界各國的城市化一樣,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茲克建筑獎由杰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茲克于1979年創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貢獻的在世的建筑師,以表彰其在建筑設計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等卓越品質,及其通過建筑藝術對建筑環境和人類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貢獻。獲獎者將得到十萬美元的獎金和一枚青銅獎章。
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在英國引用今年獲獎評審辭來說明獲獎原因:“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系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獲得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本科學位,三年后從該校碩士研究生畢業。畢業后,他到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筑關系的研究。他的第一個獨立設計的建筑項目是在大約一年后開始的——為杭州附近的一個小城海寧設計一個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這個作品于1990年完成。
在接下來的將近10年里,他沒有做建筑設計工作,而是一直與工匠們在一起工作,在真實的建造中獲取經驗。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陸文宇在杭州創辦了“業余建筑工作室”。對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釋是:“對我而言,不管我是一個工匠還是業余的,都是一樣的。”他對“業余”這個詞的解讀與字典中解釋的定義很相近:“一個人因為興趣而從事某項研究、運動或者行為,而不是因為物質利益和專業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興趣”這個詞就意味著“對工作的熱愛。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個主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這個作品體現了他的建筑哲學——對環境的密切關注。如何讓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間而不突出,以及蘇州園林的造園思想是他設計這座圖書館的沉思背景。在設計中,這座圖書館將近一半的體積處理成半地下;此外,四個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顯小于主體建筑。2004年,王澍憑這個作品榮獲中國建筑藝術獎。
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國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寧波美術館項目,同年完成的寧波五散房項目,并榮獲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續建筑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他在寧波的作品還有2008年完成的寧波博物館。在他定居的城市杭州,王澍于2004年完成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
充分發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王澍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萬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2007年,他在杭州還建造了由6個26層的高塔組成的大型高層集合公寓“錢江時代-垂直院宅”,并因此獲得2008年德國全球高層建筑獎提名。他的作品還有2006建成的金華“瓷屋”茶室,2009年完成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館。
王澍2011年榮獲法國建筑學院金獎,2010年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榮獲德國謝林建筑實踐大獎。他從2000年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1998年他畢業后,正是在那里開始了他對建筑與環境關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筑師。他經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學開展講座,在美國就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賓夕法尼亞等大學講學。他參加了威尼斯、香港、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等重要國際性展覽。
當得知自己獲獎后,王澍表示:“這真是個巨大的驚喜。獲得這個獎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榮幸了。我突然意識到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來真誠的工作和足夠久的堅持一定會有某種結果”。
2011年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來自英國的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資助人,現任蛇形畫廊信托公司董事長,曾擔任英國藝術委員會和泰特美術館主席,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密斯·凡德羅檔案館前任董事;亞歷山大·阿拉維那,智利建筑師和埃勒門達建筑公司常務董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國著名建筑師和教育家張永和;來自英國的200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扎哈·哈迪德;來自澳大利亞的200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格倫·馬庫特;來自芬蘭的尤哈尼·帕拉斯馬是一名建筑師、教授和作家;凱倫·斯坦因是美國作家、編輯和建筑顧問;常務理事瑪莎·索恩是西班牙馬德里IE建筑學校負責對外事務的副院長。
普利茲克建筑獎的歷屆獲獎名單:1979年,第1屆,菲利普·約翰遜,美國;1980年,第2屆,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1981年,第3屆,詹姆斯·斯特林,英國;1982年,第4屆,凱文·洛奇,美國;1983年,第5屆,貝聿銘,美國;1984年,第6屆,理查德·邁耶,美國;1985年,第7屆,漢斯·霍萊因,奧地利;1986年,第8屆,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國;1987年,第9屆,丹下健三,日本;1988年,第10屆,戈登·邦夏,美國;奧斯卡·尼邁耶,巴西;1989年,第11屆,弗蘭克·蓋里,美國;1990年,第12屆,阿爾多·羅西,意大利;1991年,第13屆,羅伯特·文丘里,美國;1992年,第14屆,阿爾瓦羅·西扎,葡萄牙;1993年,第15屆,槙文彥,日本;1994年,第16屆,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法國;1995年,第17屆,安藤忠雄,日本;1996年,第18屆,拉斐爾·莫內歐,西班牙;1997年,第19屆,斯維勒·費恩,挪威;1998年,第20屆,倫佐·皮亞諾,意大利;1999年,第21屆,諾曼·福斯特爵士,英國;2000年,第22屆,雷姆·庫哈斯,荷蘭;2001年,第23屆,雅克·赫爾佐格,瑞士;皮埃爾·德·梅隆,瑞士;2002年,第24屆,格倫·馬庫特,澳大利亞;2003年,第25屆,約翰·伍重,丹麥;2004年,第26屆,扎哈·哈迪德,英國;2005年,第27屆,湯姆·梅恩,美國;2006年,第28屆,保羅·門德斯·達·洛查,巴西;2007年,第29屆,理查德·羅杰斯,英國;2008年,第30屆,讓·努維爾,法國;2009年,第31屆,彼得·卒姆托,瑞士;2010年,第32屆,妹島和世,日本;西澤立衛,日本;以及2011年,第33屆,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葡萄牙。
普利茲克家族之所以選擇贊助建筑領域獎項,是因為他們對建筑藝術的強烈興趣,以及他們在世界各地打造凱悅集團的酒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項極具創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諾貝爾獎之中。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審程序參照了諾貝爾獎,最終的裁決由一個國際委員會做出,所有的審議和投票都是保密進行的,保持著持久的提名制度,每年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眾多國家數百份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