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里: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建筑應當成為拼接城市文化的鏈條

發布時間:2011-12-29

“一棵柳樹和兩個建筑,建構起的是一種文化關系”這樣的表達并不夸張。因為,現實中確實存在著一棵聯結了兩座建筑的柳樹,它們之間以生命對話的方式毗鄰而居,為這種對話創建可能性的是建筑師的精心設計。

  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每一天都匆匆地與數不清的建筑擦身而過。那些堅硬冰冷的巨大物體,隨著時光流轉,經歷著誕生和消失的無限循環,人們在感嘆城市變遷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經歷建筑的生與死。意大利著名建筑師阿爾多·羅西把城市看作是集體記憶的承載,而每一座建筑便是大大小小的記憶碎片,它們或清晰或模糊地生長在人們的腦海里,串聯起一座城市的光陰。

  沒有了建筑,城市將不復存在;沒有了記憶,文化將枯竭凋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筑的生命屬性似乎時時被遺忘,它們成了呆板的模型被隨意擺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無序的建設也在不斷摧毀和扭曲著記憶,大同小異的城市面貌吞噬著文化的個性。

  “城市也好,城市中的建筑也好,都是物質的存在,是社會精神層面的反映,它們都是有記憶的,這些記憶留在每個人的心里,繁衍生息。”這句話來自著名建筑師楊曄的文章《讀城》,同時,也是“東北的態度”建筑作品展暨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建筑師們的共同話語。

  建筑應該“無痛”地嵌入到城市當中,將城市的記憶集體延續下去

  1223日,“東北的態度”建筑作品展暨論壇在魯迅美術學院舉行,論壇包括主題演講和學術研討兩個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論壇集中討論了東北建筑的文化性和地域性以及東北建筑的發展現狀等問題,并對“建筑、城市、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透視。

  魯迅美術學院位于沈陽市三好街地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極具文化韻味的獨特建筑群。不過,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魯美即將搬遷,它的消失或將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一個缺口。對建筑師來說,他們希望給城市留下一些記憶,留下一些文化的印跡。魯美校園中有20多個建筑是由楊曄設計或者改造的,面對魯美的搬遷和城市面貌的改變,作為“東北的態度”建筑作品展的參展人之一,楊曄感觸良多。他說:“也許記住一個城市的實體并無意義。對于來到這個或那個城市之前的我們,它只是一個空洞的容器,有意義的是不同人的記憶在這里混合,或許城市本來沒有靈魂,是與城市有過接觸的人們的記憶裝點并支撐了城市。”著名期刊《城市環境設計》主編彭禮孝認為,“建筑應該"無痛"地嵌入到城市當中,建筑應該給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這是當代有責任的建筑師共同的態度。”

  如果城市是一把茶壺,那么一些年代久遠的建筑便是茶壺里的茶垢。茶垢看似不堪和多余,但“茶壺”的價值卻往往體現于那些經年累月沉積而成的“茶垢”。楊曄看重建筑與集體記憶之間的聯系,他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按照羅西的理論,在城市歷史的自然更迭中,曾經存在過的城市并未徹底消亡,而是通過場所、類型、紀念物等不易察覺的轉換方式,將城市的記憶集體延續下去。一個城市,正是由于這樣的記憶密碼,與過去的時空血脈相連。羅西說,記憶是城市的靈魂。”

  建筑師要把自己的修養和對文化的理解提到一個比較高的高度上

  “東北的態度”是這次學術活動的核心話語,以“態度”為題可以一窺此次論壇的主旨,顯然,它的注意力沒有單純放在有關建筑技術層面的討論上,而是進一步拓展到了文化的范疇。按照心理學的解釋,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那么,如何解讀“東北的態度”呢?如何站在一個文化的視角下觀察東北的建筑與城市、環境乃至人群之間的關系呢?

  論壇的策展前言中寫著這樣一段話:“東北的氣候和地域特征,造就了東北的性格,也影響了東北的建筑態度。因為地處寒冷地帶,東北建筑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在體現人文歷史的同時,又在中國建筑的整體構筑脈絡中保留了更多淳樸、自然的建筑語匯。”

  著名建筑師孟建民在學術研討期間說:“東北的態度,給我鮮明和積極的感覺。建筑設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從環境、城市、地域、周邊等大的系統出發對建筑進行設計。”著名建筑師龔俊說:“文化對風格、對地域性的設計,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大家都在用玻璃幕墻,都在用石材,但是不同地方文化熏陶出來的人,做出來的建筑一定蘊含著不同文化底蘊對他的影響。所以,我看建筑師的作品,會努力尋找文化在他們作品中的反映,這一點很重要。”楊曄也在發言中表示:“關于地域,是一個很多建筑師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作為土生土長的沈陽人,我認為,地域性有很強烈的慣性。對建筑師而言,影響很深,是永遠逃不掉的話題。”北京大學副教授、著名建筑師王昀同樣認為,地域性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著名建筑師那日斯則進一步提出,在地域性的影響下,建筑師應當發揮出引領城市的狀態,“建筑師要能做到把自己的修養和對城市、對空間、對文化的理解,提到一個比較高的高度上。”

  當代建筑呈現出向傳統和地方文化“回歸”的傾向

  “傳統和文化”是此次論壇重點討論的主題之一,也是與會建筑師和學者們感到不易回答的一個問題。“當人們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歷史城市或傳統街區中,總會被那些親切、溫暖、充滿生機與情趣的生活場所吸引打動,也總會被強烈的場所感某種個體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體意向所籠罩,所以當代建筑才呈現出了某種向傳統和地方文化"回歸"的傾向。”“東北的態度”建筑作品展參展人之一、著名建筑師崔巖說。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王時原認為,建筑是一個物質載體,必然要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我們在不同的特定環境中,會找到這樣或那樣的文化屬性貼在建筑上。有的時候貼的是形式,有的時候貼的是內容,還有的時候貼的是建筑師對于文化或者是傳統的一種體會。建筑師創作的本身就是一個傳統和文化傳承的過程。”大連理工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高峰引用上海新天地作為實例,“前幾年很流行的、經常被模仿的上海新天地改造項目,把石庫門的一部分建筑元素,重新進行演繹。然后在整個建筑空間當中,把能夠容納上海城市空間的諸多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的元素都包容進去,形成了一種既有現代感又充滿懷舊情調的建筑空間。我想這是一種積極的對傳統和文化思考的方式,也是建筑師在創作時可以利用的一種方法。比如說建筑師可以多研究一下城市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在設計當中盡量予以體現,采用折射的方式,去引起使用者的記憶感。”

  前文提到的柳樹號稱沈陽的“柳樹之王”,如今已有百歲高齡,安靜地生長在沈陽科普公園中,與它毗鄰的兩座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設施才僅僅建成幾年。為了保護百年柳樹,兩座建筑在設計時做出了特別的安排,讓那棵老柳樹可以在不變的環境中繼續它的生命歷程。同時,三者又和諧地構成了城市中一處新的文化風景,新與舊的共生,既留住了昔日的印跡,又為城市創造著新的記憶。

 

返回列表

上一篇:“摩擦力”加大 明年“走出去”增速放緩
下一篇:入世十年中國建筑業的視野更開闊

日本丰满的少妇视频一级,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激情综合,精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第一页 | 亚洲国产噜噜视频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日韩小u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日本人成视频免费观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