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是后樓市調控時代的綠色之道
發布時間:2011-12-14
日前,在2011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建筑分論壇上,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建筑節能減排聯盟副理事長童悅仲表示,政策調控可以抑制房價“瘋長”,而住宅產業化是樓市調控的輔助方式之一。
“調控的目的是讓過高的房價下降。”他以北京房價為例,“2004年左右,北京西四環附近的房屋每平方米價格是6000元左右,而區區幾年之后的今天,價格已飛躥到每平方米4萬元左右。有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擁有1000萬元以上個人資產的富人只占總人口的5%.然而,假如有人在2004年通過貸款購得北京西四環附近的兩套商品房,那么,現在只要賣掉其中的一套,他不僅可以還清所欠的全部房貸,也能邁入富人的行列。”
同時,在房價過快上漲的時候,開發商只要拿到地就能賺錢,所以很多開發商對房屋質量不是很在意。隨著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出臺,房價被抑制的同時,房屋質量問題也正日益受到公眾關注。推行住宅產業化是解決房地產諸多難題的方法之一,也是建筑行業推行低碳減排的有效措施。
什么是住宅產業化?童悅仲介紹說,聯合國經濟委員會對住宅產業化的定義主要有六個方面:生產的連續性,生產物的標準化,生產過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設管理的規范化,生產的機械化,技術生產科研的一體化。
“我們倡導住宅產業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品質、降低成本、節約資源、縮短工期、減輕勞動強度。”童悅仲表示。住宅產業化在國外已經有太多的成功的實踐,相比于傳統建設模式,其優勢不言而喻。“日本的房屋在生產線上制造,生產線每40分鐘就可以生產出一套房屋,人們在如同超市一樣的住宅構架市場上購買房屋;在德國,購買一個屋頂就如同添置一件家具般簡單,人們可以按需配置自己的住宅;美國一個工人一天能裝配出幾套房子,整個工地上最多時也只有十幾個人,工人往往身兼數職,既是司機又是安裝工人。”
在中國,住宅產業化除了上述優勢之外,其帶來的全裝修還能避免毛坯房裝修帶來的高能耗。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行業發展部測算,住宅裝飾裝修平均一戶可能產生兩噸垃圾,其中有85%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資源;全年如果有2000萬戶進行裝修改造,一年有4000萬噸垃圾污染環境。二次裝修問題是我國建筑能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由開發商建設的全裝修住宅能避免這些資源的浪費。
中國自2003年以來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政策,無疑加速了房地產市場化的進程。房地產金融、土地供應的日益市場化,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逐漸過渡,讓房地產企業不得不同時面對拓寬融資渠道、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開拓市場的多重壓力。這種隨著宏觀調控有增無減、不斷升級的壓力,正在成為住宅產業化越來越大的驅動力。
童悅仲認為,住宅產業化一方面是生產方式的變更,主要的構件、配件可以在工廠里生產;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應用。在他看來,按產業化生產住宅,房子的價格會不漲反降。
我國的住宅產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很落后的。個中緣由,童悅仲認為比較重要的一條是:中國在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為了保護中國的建筑企業,對外國的建筑公司設置了諸如企業必須是由外商直接投資的、建筑技術是我們完全不掌握的等多個條件以限制其進入中國。這樣做雖然保護了我們的行業,但也保護了行業的落后,如果我們真正地做到了改革開放,中國的住宅生產方式就能夠與發達國家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