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貨幣政策導致的資金風險
發布時間:2011-07-13
近兩月,在和二十余家施工企業高管的交談中,都少不了詢問企業的近期狀況,尤其是資金狀況。得到的信息證實了我此前的推測,也加重了我的擔憂——合同額普遍比去年同期有大幅的增長,但資金普遍緊張。
如此看來,防范資金風險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確有再談的必要。
而在此之前的
如此頻繁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凸顯出央行及中央政府抑制通脹的決心。盡管有人判斷這是最后的加息,但我認為,在通脹沒有緩解的情況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都依然是央行在未來時期的政策選項。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減少了貨幣的流通數量;加息,增加了貨幣的使用成本。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必然造成一部分需要資金的企業和機構陷入融資難的困境。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長、投資大的特征,對金融的依賴程度較高,因而貨幣緊縮必將普遍影響工程業主的支付能力,從而導致建筑施工企業的資金風險加大。
建筑施工企業要規避來自業主支付能力的風險,在承接項目的前期,就必須對業主的信譽和實力,包括注冊資本、投資主體、資產負債、融資能力以及工商、銀行、稅務、合作伙伴的評價等情況,進行認真的考察;對承接項目的策劃定位、所處地段、市場環境進行謹慎的評估;對相關證件是否齊全、土地款是否已付、工程資金是否到位等情況,進行細致的調研。
長期以來,由于對政府支付能力的深信不疑,而且承接政府工程的利潤明顯高于承接房地產項目的利潤,施工企業一直青睞政府工程。但我認為,在貨幣緊縮的形勢下,面對天文數字般的地方債,施工企業應該特別警惕地方政府工程的風險。
審計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達10.7億元。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設立融資平臺公司6576家,有3個省級、29個市級、44個縣級政府分別設立10家以上。地方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設立并冠以“投資公司”、“路橋公司”、“城建公司”之類名稱的法人實體名義,以發行項目債、公司債之名,變相發行地方公債和市政債,并向銀行借貸。融資平臺與政府關系密切,其貸款大多也依托政府的信用,因此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規范等情況。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資金,形成多頭舉債。
截至2010年底,全國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于100%。這意味著,一些實力有限的地方政府,負債規模可能早已超過其償還能力,一旦投融資平臺的項目投資收益不能覆蓋成本,資金鏈必然吃緊甚至斷裂。
地方政府的10.7億元債務余額中,2011年、2012年到期償還的占24.49%和17.17%。這說明,今明兩年將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個到期還債的高峰。建成項目還本付息的巨大壓力,極有可能迫使地方政府拖欠在建項目的工程款。更有甚者,一些得不到央行及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面子工程,或將停工,成為爛尾工程。如此局面,施工企業將如何應對?
如果甲方是開發商,施工企業可以訴諸法律,依法索賠;或者以建筑物抵扣工程款;甚至接盤運作,挽回損失。然而,面對強勢的地方政府,施工企業有勇氣將之告上法庭嗎?勝算幾何?成本幾許?拿建筑物抵扣嗎?誰敢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甚至是侵吞國有資產的罪名?
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2011年6月份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6.4%。有專家分析,主要是豬肉與鮮蛋價格快速上漲推動食品類價格較快上漲,而非食品類價格持續平穩增長。有專家預測,6月份物價指數(CPI)同比漲幅基本已達年內高點,預計下半年將逐步回落,但總體而言通脹壓力仍將處于較高的位置。
其實,物價指數(CPI)雖然是判定通貨膨脹的基本指標,但對物價指數的結構性分析并不能幫助人們認識通脹的真正原因。通貨膨脹之“貨”,不是任何一種具體的商品,而是流通中的貨幣。當下中國較高位通脹的主要原因是外向型的經濟結構和扭曲的匯率機制造成的貨幣超發。因此,不管政府抑制通脹的決心多么堅定,措施多么嚴厲,只要現有的經濟結構和匯率機制不改變,被動超發貨幣的局面就不會改變,通脹就會持續。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估計,溫和通脹態勢將持續5年~10年。
持續通脹必將推動建筑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漲。一般而論,建設工程項目成本的80%以上都是材料和人力成本。因此,在持續通脹的情況下,施工企業必須采取措施,控制材料和人工成本,防范價格風險。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對建筑施工企業而言尤為如此。建筑施工企業的資本規模與其承建的工程規模很不匹配,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許多企業的年施工產值通常是其注冊資本的十幾倍,如果資金鏈斷裂,企業必定處于崩潰的邊緣。
在目前的形勢下,施工企業要密切關注通脹的態勢,更要理解通脹的本質;要密切關注貨幣政策的取向,更要理解這些政策的真正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防范和化解通脹及貨幣政策導致的風險,并不斷探索預防、控制、轉移風險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保證企業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