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圈首進國家規劃
發布時間:2011-03-11
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京津冀的代表委員對此表示,這是國家發展規劃中首次寫進“打造首都經濟圈”,標志著這已是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應該加強協調合作,全力做好落實。
地方表態
北京:八個方面加強對區域輻射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郭金龍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更加突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綱要草案提出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這對北京市是一個鼓舞、鞭策,也是一項光榮、艱巨的任務。北京市要擺正位置,提高服務、輻射的能力和協作能力,打造好“首都經濟圈”。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工表示,北京市將以三個轉變、八個輻射努力“打造首都經濟圈”。北京作為“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城市,要抓住機遇,通過三個轉變推動發展。一是從過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別是經濟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輻射轉變;二是從過去更多強調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動為外省市提供服務轉變;三是從過去強調服務首都自身向通過服務區域、服務全國來實現自身發展轉變。北京市輻射和帶動“首都經濟圈”發展有很多資源優勢。北京市可以在金融資本、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市場和流通、總部經濟、人才和教育資源、信息、高新技術和現代制造業等八個方面加強對區域的輻射。
河北:打造“環首都綠色經濟圈”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發改委黨組書記劉學庫說:“河北提出‘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總體構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緊鄰北京、交通便利、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縣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打造‘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簡稱‘十四縣一圈四區六基地’。”
“一圈”即“環首都經濟圈”,“四區”即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范園區、現代物流園區。“六基地”指養老基地、醫療健康健身基地、休閑度假基地、觀光農業基地、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我們堅持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規模發展。目前在搞‘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總體發展規劃,加快十四個縣(市)發展,推進一批重點項目。”
“‘綠色’就是‘生態、環保’,要讓首都周邊綠起來。”劉學庫代表說,在河北省的“十二五”規劃中,首先會為首都創造綠色生態環境,拒絕有污染、高耗能企業,引進新興產業。今年河北省將完成三件大事:一是科學規劃“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目前河北省已經組織世界級的規劃公司來共同謀劃“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現在已經進入招標階段,預計年底可以拿出正式規劃;二是搞好基礎設施,使環首都14個縣(市)的交通、通訊等與首都相配套;三是大搞綠化,讓首都周邊綠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代表委員建議
重點加快“京津一體化進程”
全國政協委員劉永瑞表示,應借鑒國際大都市經濟圈的發展經驗,重點加快“京津一體化”進程。
劉永瑞委員建議,“京津一體化”建設應加快城鄉布局一體化進程,以京津為中心,將周邊河北的石家莊、唐山、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以及山西的大同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錫林浩特等城市納入首都大都市經濟圈戰略規劃之中,最大限度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在環京津貧困地區規劃建設北京通往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抓好風火電開發建設,實現交通、電力等網絡向資源區和資源點延伸;加快市場融合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京津及其周邊的區位優勢,搞好資源整合,強化市場融合,盡快構筑起新的戰略腹地。
劉永瑞委員同時建議,“京津一體化”建設還應加快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共同建設生態屏障,共同治理環境污染,共同開發利用水資源,共同做好生態環境后續保持工作,同時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后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保障等機制。
建“首都經濟圈”先做好四項工作
張工代表表示,土地資源約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制約首都發展,“首都經濟圈”要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前期可做好四個重點工作。一是在“十二五”前三年盡量加快區域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1小時、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好北京新機場等重大項目,對能源供應等超前安排,實現人流物流等互通互聯;二是研究完善相關利益分配格局和空間規劃布局,使各方面優勢互補,增加產業內在聯系;三是進一步強化在能源、農副產品供應等方面的穩定合作;四是加大在生態環境、旅游發展等方面的合作。
期待國家盡快出臺具體規劃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打造首都經濟圈”涉及調整完善利益關系和生產力布局等重大問題,不能靠三地自己協調,國家應該建立權威的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目前三地已制定各自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對區域協調發展也各自提出具體設想。在“打造首都經濟圈”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后,國家應有相應規劃來配套,加強權威性、約束性的指導。
張工代表表示,期待國家能盡快出臺“首都經濟圈”具體實施規劃,指導“首都經濟圈”早日建成。
⊙相關鏈接
河北沿海發展
有望進入國家戰略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強調,重點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等區域發展,這意味著如果規劃綱要草案獲得通過,由秦皇島、唐山、滄州組成的河北沿海地區將進入國家戰略。在對綱要草案進行小組審議時,來自三個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積極響應,紛紛提出謀劃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唐山市市長陳國鷹說,世界上經濟總量的70%產生于沿海地區,70%的高新技術聚集于沿海,河北沿海地區發展寫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戰略機遇。以曹妃甸新區為例,規劃面積相當于兩個香港或三個新加坡那么大,七年來累計投資近3000億元,再經過5年時間,曹妃甸的經濟總量肯定會再造一個新唐山。
全國人大代表、秦皇島市市長朱浩文說,“十二五”期間,將利用河北沿海發展進入國家戰略的戰略機遇打造秦皇島服務品牌,特別是要以北戴河和北戴河新區的建設為突破口,打造以旅游業為龍頭的全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先行區。
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政協副主席朱守琛說,曾經是“苦海沿邊”的滄州,將正確認識自身明顯的區域性優勢,比如說擁有黃驊港的煤運能力,還有3個油田以及大量鹽業資源,迅速撐起沿海隆起帶。
按照河北報送的沿海發展規劃目標,河北省將全力把沿海經濟帶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示范帶、富民強省的支撐帶、環渤海地區崛起的先行帶。到2015年,沿海11個縣(市、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兩番,由2200億元增加到88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由270億元增加到1100億元;到2020年,主要經濟指標比2015年再翻一番,為實現河北由沿海大省向沿海強省跨越提供強大支撐。